欢迎来到医学知识科普平台-康好网。
首页  医学知识  基础  生物医学

寄生虫可引起身体产生超敏反应 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

发布时间:2020-12-09 19:49:00 浏览次数:
    寄生虫往往可诱导宿主产生超敏反应。超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超常形可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。

    超敏反应一般分为4型,Ⅰ、Ⅱ、Ⅲ型为抗体介导,Ⅳ型主要为T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介导。

    (一)Ⅰ型超敏反应

    有些寄生虫抗原,如尘螨、棘球蚴囊液等刺激某些个体产生IgE,IgE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的Fc受体结合,该抗原对宿主即产生致敏作用。当宿主再次接触同类抗原时,该抗原可与已结合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,发生桥联反应,导致上述细胞脱颗粒,释放炎症介质,使毛细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强,器官和内脏平滑肌收缩和局部炎症反应,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,甚至死亡。

    此类反应在接触抗原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即可迅速发生,故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。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E。此外,某些IgG的亚类也能固定在肥大细胞表面,导致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。

    (二)Ⅱ型超敏反应

   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。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靶细胞为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。靶细胞表面抗原与IgG或IgM结合,导致补体活化或经ADCC损伤靶细胞。

    在黑热病和疟疾病人中,虫体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,引起Ⅱ型超敏反应,出现溶血,这是导致病人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   (三)Ⅲl超敏反应

   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。其特征为寄生虫抗原与抗体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,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、血管壁等组织,激活补体导致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、充血水肿、局部坏死和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损伤。IC形成并在组织中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关键环节,抗原持续存在是形成大量IC的先决条件。例如血吸虫寄生在宿主体内,不断释放虫体抗原至血液循环中,因此较易形成IC。

    另外,IC的大小决定其被清除的速率,当抗原大量过剩时,可形成小分子可溶性IC,多通过肾小球滤膜随尿排出体外。而抗原和抗体比例合适,则形成大分子IC,易被单核细胞清除。只有抗原略过剩时,可形成沉淀系数为19S、分子量约100kDa、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,可在循环中长期存在,也可在组织中沉积。

    IgG型IC可结合在红细胞上,从而逐步被清除,IgA型IC则与红细胞结合能力差,故在肾、肺和脑有较多的沉积。

    免疫复合物致病有全身性和局部性。全身性的可表现为发热、荨麻疹、淋巴结肿大、关节肿痛等,其机制为IC在皮肤、关节等处沉积发病。急性血吸虫感染时有时会出现全身性Ⅲ型超敏反应。局部发病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,疟原虫和血吸虫引起的肾炎即为此种类型。

    (四)Ⅳ型超敏反应

   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,此型变态反应是细胞介导引起的免疫反应。例如,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。

    在寄生虫感染中,有的寄生虫病可存在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,如血吸虫病,可同时引起速发型、疫复合物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。
推荐视频

网站备案:桂ICP备20004645号

  桂公网安备 45042202000051号

  • 手机站二维码
  • 林医生二维码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