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被病原体感染后的后果是什么 感染谱是什么意思
发布时间:2020-12-22 23:20:36
浏览次数:
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,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,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,即感染谱。这些表现可以移行或转化,呈现动态变化。
(一)病原体被清除
病原体被清除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来实现的。病原体进入人体后,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,这种防御能力有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、胃酸的杀菌作用、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、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等。这些综合性的能力就是所谓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,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,不断与病原生物斗争而逐渐形成的,并可遗传给后代。同时,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(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)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。
(二)隐性感染
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,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,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,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、体征甚至生化改变,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。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(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),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,其数量常远远超过显性感染(10倍以上)。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,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,病原体被清除。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,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,成为无症状携带者,如伤寒沙门菌、志贺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。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,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,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,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就降低,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降。但另一方面,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,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染源。
(三)显性感染
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,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,而且,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,导致组织损伤,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。在大多数传染病中,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小部分,好比海上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尖峰。但在少数传染病中,如麻疹、水痘等,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。在同一种传染病,由于病原体致病力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,显性过程又可呈现轻、重型,与急、慢性等各种类型。有些传染病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,病原体可被清除,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,如麻疹、甲型肝炎和伤寒等,不易再受感染。但另有一些传染病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,可以再受感染而发病,如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等。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。
(四)病原携带状态
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,可以停留在人侵部位,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、繁殖,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,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,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。这是在传染过程中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的表现。按病原体的种类不同,病原携带者可分为带病毒者、带菌者或带虫者等。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、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。一般而言,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,称为急性携带者;若长于3个月,则称为慢性携带者。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,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。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,因而,在许多传染病中,如伤寒、细菌性痢疾、霍乱、白喉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,成为重要的传染源。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,如恙虫病、甲型病毒性肝炎、登革热和流行性感冒等,慢性病原携带者极为罕见。
(五)潜伏性感染
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。病原体感染人体后,寄生于某些部位,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,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,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,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,则可引起显性感染。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、水痘病毒、疟原虫和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。潜伏性感染期间,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,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。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。
除病原体被清除以外,另外四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,一般来说,隐性感染最常见,病原携带状态次之,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,但一旦出现,则容易识别。而且,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,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。
(一)病原体被清除
病原体被清除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来实现的。病原体进入人体后,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,这种防御能力有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、胃酸的杀菌作用、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、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等。这些综合性的能力就是所谓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,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,不断与病原生物斗争而逐渐形成的,并可遗传给后代。同时,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(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)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。
(二)隐性感染
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,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,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,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、体征甚至生化改变,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。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(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),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,其数量常远远超过显性感染(10倍以上)。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,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,病原体被清除。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,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,成为无症状携带者,如伤寒沙门菌、志贺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。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,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,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,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就降低,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降。但另一方面,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,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染源。
(三)显性感染
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,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,而且,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,导致组织损伤,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。在大多数传染病中,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小部分,好比海上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尖峰。但在少数传染病中,如麻疹、水痘等,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。在同一种传染病,由于病原体致病力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,显性过程又可呈现轻、重型,与急、慢性等各种类型。有些传染病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,病原体可被清除,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,如麻疹、甲型肝炎和伤寒等,不易再受感染。但另有一些传染病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,可以再受感染而发病,如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等。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。
(四)病原携带状态
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,可以停留在人侵部位,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、繁殖,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,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,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。这是在传染过程中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的表现。按病原体的种类不同,病原携带者可分为带病毒者、带菌者或带虫者等。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、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。一般而言,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,称为急性携带者;若长于3个月,则称为慢性携带者。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,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。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,因而,在许多传染病中,如伤寒、细菌性痢疾、霍乱、白喉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,成为重要的传染源。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,如恙虫病、甲型病毒性肝炎、登革热和流行性感冒等,慢性病原携带者极为罕见。
(五)潜伏性感染
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。病原体感染人体后,寄生于某些部位,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,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,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,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,则可引起显性感染。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、水痘病毒、疟原虫和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。潜伏性感染期间,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,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。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。
除病原体被清除以外,另外四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,一般来说,隐性感染最常见,病原携带状态次之,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,但一旦出现,则容易识别。而且,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,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。
相关文章
推荐视频
推荐问答

林浩
问
贫血的类型及原因有哪些?
答
贫血的类型主要分为几类:1、红细胞生成障碍 2、红细胞破坏过多 3、出血性贫血

林浩
问
肝病一般有哪些表现和不适?
答
肝病的常见表现有皮肤黄染、食欲下降、右上腹痛等。

林浩
问
经常胃痛平时要注意些什么?
答
胃痛大部分是饮食不规律引起,肚子食物排空后胃酸会对胃粘膜造成损害,常常表现为胃痛。首先我们要保证正常进食。如果经常胃痛,可用一些抑酸药物及胃粘膜保护药物,通常能改善。

林浩
问
感染阴道毛滴虫病可以同房吗?
答
建议治疗期间暂不同房。

林浩
问
双岐杆菌可经常给小孩服用吗?
答
双岐杆菌不建议长期的服用,会造成自身胃肠道菌群紊乱。

林浩
问
怎样算月经周期?
答
从月经的第一天开始,一直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,算一个完整的月zhi经周期。一般的情况下,这个周期是以一个月来计算的,但事实上是因人而异的。在这里,我要从理论上解释安全期,所以按照一个月来计算。
推荐文章